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



【書籍簡介】

有太多的親子教養祕笈與實驗震撼,對父母有何實質的幫助?
教養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不急不慌與不忙。
且靜下心來,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老師的愛與陪伴。
看一群社區家長用最節約的金錢,寧可繞著遠路,成立幼兒教室,
陪著孩子做深刻的生活體驗學習,給予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愛的資糧與自主成長的力量。
小時候根基扎得穩、扎得深,孩子長大了能自動自發、自主學習,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牧羊之家」,是一間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純手工打造的幼兒教室,由一群社區家長所創造出來的優質學習環境,他們運用社區互助的精神,主張從生活體驗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精神。是一個讓孩子充滿各種發展可能、充滿愛的小窩,一個像在家玩耍又能兼顧學習的超級迷你教室。在這間教室裡,教師角色只是從旁協助,它沒有課表、沒有權威式教導,有的是孩子快樂的童年。
參與牧羊之家的家長各個具備工作上的專長,也並非新手媽媽,其中有歷經過主流教育洗禮,平均生育兩個以上的孩子的五年級媽媽,她們對於台灣的學制、基測、學測並不陌生,教養過傑出的哥哥姐姐,也有六年級媽媽,她們經歷了由盛而衰的經濟環境,拒絕擺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願意為孩子回歸家庭,無論如何,這群媽媽出錢出力出腦袋,無悔的投入了個人的專長,協助幼兒教室的多元學習。
在鄰居們的口耳相傳下,十二位教育理念相近的家長,年齡介於兩歲半到四歲之間的康康、小問、小睿、小禎、小勻、小玫、佑佑、kiki、小禹、小傑、包妹、小盈陸續離開原來就讀的幼稚園,來到牧羊之家。在牧羊之家,任何孩子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個別的狀況而被特殊的對待。康康及小問是一對雙胞胎,康媽不希望患有腦性麻痺的康康因為肢體上的不便以及大人的過度保護,阻礙康康學習與復健的機會。小睿與小禎都有自閉症傾向,進入牧羊之家之前,他們的媽媽帶他們上過大大小小任何醫師認為有用的課程,但是仍無法適應幼稚園裡的生活,來到牧羊之家,才終於找到快樂的學習環境。
作者簡介
蕭愛思
學生都叫她「愛思」,家長都稱她為「愛思老師」。出身於軍公教家庭,緣由於從小不愉快的學習經驗,使她對於幼教領域產生興趣。學校畢業之後,在父母的支持下,1996年到義大利羅馬ICYE殘障機構當義工,接觸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包括全人教育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學習速度,主張教師應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依照不同年齡、能力、傾向,給予孩子不同協助。深深地被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所吸引,2000年再回到義大利,完成蒙特梭利三至六歲師資訓練課程。其後再到英國完成幼兒教育研究所(副修藝術教育)學業。
愛思老師大學時期主修美術,擁有一雙靈巧而有創意的手,經常運用環保的素材教導孩子創作,擔任幼教老師之前,曾於中華航空公司擔任空姐,是一位美麗與智慧兼具的老師。
她說她最大的享受就是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經驗,從台灣及歐洲的學校參觀經驗中體會各種不同教育方式的風格及長處,最大的願望是帶給孩子適當的協助,讓孩子幸福地過孩子本應該經歷的童年。
作者自序
作者序 實現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想

這並非我所創見。
在上個世紀或更早之前,盧梭、杜威、福祿貝爾等的教育家早有「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時至今日都難以落實,多僅限於紙上談兵階段。問題就出在教師的觀念,以及教育體制的限制。
對老師而言,讓孩子排排坐安靜的聽講課,是最容易「管理」的形式,但現在的孩子並不如從前般生活單純,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隨處可得,許多孩子未入學之前,早已從電視、電腦中建立虛擬的人際關係,了解許多生活常識。如果學校仍然維持單向、填鴨的學習管道,不禁令人擔心學校是否變成效率最低,也是最抑制孩子學習興趣的地方。
近二十年來,教育部積極吸取各方專家及國外學制的建議,努力改革國內的教育環境,但重心多擺放於國民義務教育,以及大專院校的開放與存廢問題,至於學前教育的部分,技能學習與工具、才藝的學習仍然是大家所關注的話題,例如孩子能否提早學習英文、該不該學習才藝?家長及教育單位一方面關心孩童的品格與生活教育,親子教養書籍成了出版市場的暢銷書,但另一方面才藝及技能培育仍然是父母關注的重心。真正能落實品格與自主學習的教養機構寥寥可數。
學校與補習班的許多課程都是在「孩子無法主動學習」的前提下所設。自己便是最好的例證。從小,我是個看見數學便想逃避課業的孩子,無論台上老師如何口沫橫飛,激發我的主動學習,我仍然無法理解那許多的「雞兔同籠」或「幾何邏輯」,我當時覺得自己無藥可救了,常常只能逃避在畫畫與美術的課程中,我常想如果當時我的環境是老師願意將雞與兔子帶進教室,讓數學的計算成了具體的生活問題,每個學生都能沉浸在數學的實驗中,我是否還會惡夢連連?
當時的教育體制不若現在的開放多元,我硬逼著自己讀書的結果,對於學校印象盡是不愉快與不樂意。學校真的只能是填鴨的地方嗎?

人本來就該如此被對待

出身於軍公教家庭,父母親為教育奉獻一輩子的青春,也由於自己從小不愉快的學習經驗,我開始對於幼教的領域產生興趣。學校畢業之後,在父母的支持下,1996年我到義大利羅馬ICYE殘障機構當義工,接觸了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包括全人教育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學習速度,主張教師應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依照不同年齡、能力、傾向給予孩子不同協助。我深深地被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所吸引,如此科學、有組織、有系統地引導兒童發展,還能顧及到每個階段兒童的發展需求。
「人本來就該如此被對待!」我的心在吶喊著,而且只要周遭的父母及老師願意給孩子機會,孩子天生就具備有自主學習的能力。2000年我決定再回到義大利,完成蒙特梭利三至六歲師資訓練課程。
回國後,我懵懂地投身幼教環境,卻發現即使從整體環境評估屬於辦學績優的幼稚園,其中也有許多不得不的無奈。例如,因為承受著高昂的租金與成本,幼稚園的教室空間普遍狹小,使用的教材較為制式沒有變化。教師以權威方式,甚至責罵方式對待孩子,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幼教老師工作時間過長,沒有時間準備課程教具、也沒有時間檢視自己的教學情形。教師本身常常處於負面情緒中,遑論有自在充足的時間觀察孩子的發展需求。
國內大部分的蒙特梭利教室,教室內什麼教具都有,缺少的是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興趣,和我在國外所觀察的不同,國外的蒙特梭利教室學習氣氛輕鬆自在,兒童主動學習興趣強,且工作重複次數多及興趣高昂。
是甚麼原因造成了這個結果?非我個人的片面觀察所能評斷,但是很清楚的是,幼教界普遍存在的親師緊張關係、講求績效的目標導向、企業經營的成本概念,讓每一個原先懷有夢想的老師變成了「很會教」的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老師只能直接糾正學生、趕上教學進度,
日復一日的照本宣科。有甚麼時間能顧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甚麼樣的空間鼓勵孩子的創造性及獨立思想。
想一想,大人覺得重要且逼著孩子學的才藝,是不是變成浪費孩子生命的事?不管什麼教具或教育法,成人才是問題的關鍵。

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

進蒙特梭利教室後,我也發現兒童的創造性、藝術創作和戶外體驗上的缺乏,決定再到英國念幼教研究所。在歐洲參觀、接觸很多做得很好、也做得很久的開放教育--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開放教育、森林幼稚園的教育思想都以孩子為中心,推崇在生活中學習的重要,提供豐富兒童的感官經驗的教育。
結束英國的學業回到台灣,很意外地因為一只寄給朋友的作品連結了我和漢光教育基金會宋董事長的緣份,讓我有機會將所學化為具體行動。更令我訝異的是,當我綜合整理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教育理念,並試著整理出教室的經營規則後,竟得到許多家長的支持。
這些家長是我所見過的母愛典範,她們有些人為了孩子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以全然放空的心情將自己當成孩子的資源,她們會在一旁關心孩子、但不干預孩子的成長。由於她們大部分都已經不是新手媽媽,家中至少都有一個以上的孩子,也經歷過主流教育的歷程,因此她們很清楚孩子在幼兒教育階段的需求。
她們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從真實生活中學習到真本事,從學習到的本事中慢慢體驗成長,因此我們一拍即合,也才有牧羊之家這個小小教育團體的存在。這本書所記錄下的內容就是我和這群家長,以及孩子們所共同創造的那兩年美好的時光。
我們永遠記得那年的三月,體驗之旅啟程於公園旁的修車行,我和幾個兩歲到四歲的小毛頭湊在一起觀察著,七嘴八舌討論著修車行的伯伯如何將汽車架起修理車子,修車伯伯告訴孩子因為油箱在車底,故障了,所以要先把油箱的油漏掉再修。從沒真正見過修車的孩子們從修車伯伯身上學到了知識,修車伯伯則從孩子仰慕的眼神中,窺見到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我所嚮往的以孩子為中心、從生活體驗激發主動學習精神的教育理想。
作者:

蕭愛思

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6-2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